高血压作为一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慢性疾病,早已被人们熟知。
如今我国高血压患者约有2.66亿人,相当于每5个人中就有1人患病,2020年的《中国居民营养报告》中指出,与2015年相比高血压患者人数仍在快速增长,每天约有超过9500人死于高血压
为了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,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将每年的5月17日定为“世界高血压日”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高血压的那些事。
关于高血压的这些常识,请人人皆知
1
血压超过这个数值就是高血压
成年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,三次非同日测量血压值均高于正常,即收缩压 140mmHg,和(或)舒张压 90mmHg,就是高血压。
2
高血压没症状就没问题了吗?
不是的!
一部分高血压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还有些人最初症状明显,但因患病时间长,已经适应了高血压,也不会感觉明显不适。
但是,正因为这样的特点引起的后果就是血管受损,最常见的是:
心脏的冠状动脉受损,引致心绞痛、心肌梗死;
脑血管受损,导致脑梗死或者脑出血;
肾脏血管受损,造成肾功能不全。
因此请谨记:没有症状并不一定代表血压正常,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。高血压对心、脑、肾等器官的损害仍在继续,甚至发生中风、心梗,导致残疾、死亡等严重后果。
因此高血压常常被称为“无声的杀手”。所以,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,无论有没有感觉,都应遵医嘱坚持用药。
高血压用药9个错误,一定注意
误区一:降压药一旦吃了就断不了
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,没有依赖,可随时停药。问题是不能停,一旦停药,血压会重新升高。
高血压是个终身性疾病,需要终身用药控制。这样说,不是药有依赖性,而是高血压有“依赖性”。
当然,早期无家族史的高血压,通过改善生活方式,血压能够恢复正常,可以不用药。除此之外,应该用药治疗。
误区二:血压高吃药,血压正常就停药
用药后血压正常,是药物的作用的结果,是药物控制下的平衡,停药后平衡被打破,血压会重新升高;
一些患者,血压高了用药,血压正常了就停药。这种按需用药的模式是非常错误的,会导致血压总是处于波动之中,而心梗、脑梗等并发症都是在血压波动时发生的。
误区三:开始不能用好药
有不少患者都这么想:
降压药一开始应该从便宜的吃起,如果一开始就吃高级的,后面血压就控制不住了。
其实,降压药的好坏,不以价格来区分,适合自己的的才是好的。
而且高血压没有“耐药”这一说,口服降压药的过程中,如果发现血压控制不理想,多是病情出现了变化,应该及时复诊,调整降压药的种类和用量。
误区四:降压药有副作用
不可否认,任何药都有副作用,包括降压药。不过,最新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已将副作用控制得很小。
再者说了,降压药的副作用再大也大不过高血压的并发症,担心副作用而不用药控制血压,那不是因噎废食吗?
误区五:降压药伤肾
民间关于降压药损害肾脏的说法由来已久而且非常顽固,这里的“肾脏”也暗含男性性功能之意。
首先,高血压可引起肾损害并加速肾功能恶化,这已经是医学常识,控制血压是保护肾功能(保肾)的最主要措施,沙坦类,普利类,地平类降压药通过降压有保肾的作用,尤其是前两类药物更是慢性肾脏病的首选用药,并有改善性功能的作用。
其次,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硬化是器质性勃起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,降压、治疗动脉硬化也是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主要措施。
总之,伤肾的是高血压,而不是降压药。
误区六:血压降得越快越好
有些人一旦发现自己血压高了,就认为降压应该越快越好。其实不然,除非高血压急剧升高导致了危险须快速降压,一般来讲,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缓慢、平稳的原则,用药后4~12周达到目标值。血压下降过快,易发生脑中风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。
当然有一种例外,那就是急性高血压病人(包括伴有急性靶器官损伤的高血压危象、高血压脑病等急症),他们需要住院尽快地将突然急剧增高的血压控制。
误区七:血压越低越好
收缩压最好维持在110~140 mmHg之间,过高或过低,并发症和死亡率都会增加,这就是著名的降压治疗的J曲线。
同样的道理,舒张压最好维持在70~90 mmHg之间。
误区八:过分关注血压数、频繁调整用药
部分患者对自己的血压值过分关注,测血压过频,频繁调整降压药,反而影响降压效果。
一天24小时内的血压水平是有波动的,有峰有谷,不同时间段测量血压,其数值有所不同。而且血压也受气候、心理、身体因素的影响。对此,不能认为是血压不稳而频繁加减药量。
误区九:保健品也能降血压
近些年降压保健品越来越多,比如降压枕、降压手表、降压帽、降压鞋垫等,这些保健品都声称有良好的降压作用,但结果并非如此。
保健品的降压功效根本就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,使用这类保健品降压,即使保健品没有危害,也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。